2024年,我国医用耗材企业在集采常态化趋势和医保支付改革深化的大背景下,经历深刻的行业变革。医用耗材企业一方面应对集采带来的价格压力,另一方面也在积极通过技术创新、出海拓展和并购整合寻找新的增长动力。 10月16日,2025MDI-China医疗器械创新·合作大会在重庆隆重开幕。会上,《2025中国医用耗材研发实力排行榜》(以下简称:《耗材榜》)隆重揭晓,50家医用耗材企业荣耀登榜。 对比2025年与2024年的《耗材榜》,最引人注目的变化莫过于前三强企业的变化。 2024年,登顶《耗材榜》前三强的分别是上海微创、大博医疗和威高骨科。而今年,春立医疗成功登顶,大博医疗成功捍卫第二的好名次,与首次进入前三的纳通科技共同组成新的第一梯队。 而纵观今年榜单前三强的企业,他们在研发上的共同特点是持续的高投入与明确的专精化方向。 全球首家骨科A+H上市公司——春立医疗凭借在骨科植入物领域的深厚积累成功登顶。据了解,该企业在关节假体材料技术与个性化解决方案上持续创新,特别是在3D打印骨科植入物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也与当前我国骨科耗材技术迭代加速的趋势高度契合。 大博医疗在2024年迎来业绩转折点,从2024年Q2开始,大博医疗一扫过去的颓势,业绩持续爆发,收入增长近50%、扣非净利润大增313.61%。并且,这一爆发并非昙花一现,Q3季度中,其扣非净利润增速高达862.68%,今年该发展的新趋势也在延续中,2025年H1净利润增速已高达76.69%。穿越阵痛期后,终破茧成蝶。 另一家新晋三强企业纳通科技也是一家老牌械企,在集采浪潮中,纳通科技积极融入,并取得良好成绩。据悉,国家第一轮脊柱耗材集中采购中,其旗下德国BRICON成功取得4个主要申报系统的全A组中标,深入推动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工作。此外,纳通在2024年多款产品落地,其中三位一体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在医用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除三强更迭以外,本次《耗材榜》也迎来大洗牌,共20家企业新入选本次榜单中,如华熙生物、业聚实业、安得医疗、世纪康泰等企业首次入围,而头部企业的示范效应也将推动整个行业研发强度不断的提高,创新力量将进一步加大。 据公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医用耗材集采全方面进入“提质扩围”阶段,全国在执行项目数量高达538个,新增集采项目数量达到104个。其中,国家大力推进高值耗材集采项目,人工耳蜗、外周血管支架等高值耗材纳入集采,各省牵头组织的省际联盟集采也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集采品种持续扩围,多类耗材迎来新一轮降价风暴。 集采扩围的另一面,是我国国产耗材注册量持续攀升。据《中国医疗器械研发蓝皮书(2025)》,2024年国家药监局公示的批件发布数量显示,共有12167件医疗器械耗材申请事项完结。其中新注册产品申请事项达到2281件。 并且,尤为值得一提的是,Ⅲ类国产高值耗材的新注册产品数量高于进口高值耗材的新注册产品数量,这也进一步表明国产Ⅲ类高值耗材的新品开发仍然处于上升趋势。 面对集采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医用耗材市场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这一趋势下所带来的外部挑战和内部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双重压力,创新研发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能够持续生存的重要策略。 除国产数量赶超进口高值耗材数量以外,目前我国首次注册情况中,高值耗材的注册数量持续上涨,2024年,高值耗材首次注册的新产品注册数量已达到3422项,同比增长14.26%;低值耗材为4435项,下降3.12%。这也反映出慢慢的变多械企将重心移至高值耗材领域,驱动我们国家医疗器械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随着集采结果的全面落地,中国医用耗材企业已逐渐从最初的阵痛期走出,转而通过加大研发投入、聚焦创新以寻找新的增长点。但无论如何,唯有掌握核心的创新能力,才能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头。![]()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