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药品终端整体销售来看,预计2025年药品全终端销售为1.97万亿元,同比下滑2.87%,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医院药品市场因为医疗反腐常态化和集采、创新药进院、学术推广转型等,销售下滑严重,二是零售市场因为价格管控、门诊共济分流客户、多渠道分流等,销售开始下滑。 其次,从零售和医院市场终端来看,预计2025年零售和医院销售下滑,其中医院销售下降明显,而基层和线上销售增速回归正常。一种原因是,电商互联网医院的热度下降,因为品类偏好、O2O的冲击,线上购药增速回归理性。另一方面是,基层药品市场,由于受到分级诊疗、强基层、基药目录政策调整、县域医共体加速等刺激,将继续保持增长。 我国创新药审评审批加速,不仅创新药获批数量大幅度的提高,而且研发管线的创新质量也明显提高。首先是过去五年,中国批复了403个创新药,而且批复速度仍在加快,未来医药市场中,创新药将成为主力增量。其次,我国在研管线数量快速提升,创新的数量和质量都在同步提高,FIC管线中国NMPA首次批准创新药数量(不含中成药) (三)新药出海:2024年开始,海外授权迎来高峰,主要流向TOP MNC,中国创新药成果进入全球收获期 中国创新药研发不仅数量快速的提升,而且更重要的是研发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一方面,研发管线从“散发”模式向重点赛道(FIC/BIC药物、肿瘤&自勉&代谢、双抗&单抗&ADC)“集中”模式转化。另一方面,中国创新药在海外试验获批产品也在加速,截至2024年,累计18款中国原产新药在海外获批,欧美、东南亚等地区都在不断突破。因为MNC大量原研药在未来五年专利集中到期,为弥补市场缺口需要补充新药,而中国过去十年的优质研发成果正进入收获阶段,促使双抗、小分子、ADC等都迎来BD授权高潮,超过90%的头部MNC已通过BD方式引进中国研发管线年中国企业License Out金额(左轴,亿美元)及数量 目前,我国创新药商业化还面临较大的挑战。首先,创新药国谈价格平均降幅60%左右,未来还将继续降价,而且新药进院难度大,“最后一公里”难破局,面临“进医保市场回报不足,不进医保缺市场”的两难困境。其次,商保作为医保的补充,在资产金额来源、投保体量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院外零售市场现在成了大部分新药销售的主要渠道。但是,我国出台了系列的支持创新药的政策推动创新药产业环境不断改善,反过来将推动商保和零售市场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医疗保障体制的逐渐完备、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健康产业呈持续增长趋势,并将稳居全球第二大医药健康市场,同时,发展质量也将逐步的提升。根据中康科技产业研究院的预测数据,到2030年,中国健康产业规模将达到16.29万亿元,2026-2030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6.4%。聚焦药品终端市场,到2030年,全国药品终端市场规模将达到2.89万亿的水平,年复合增长5.3%。 (一)近年来,AI技术快速地发展,将对全球各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对医药健康产业来说,AI将产生颠覆性改变,无论是对药物研发,还是疾病诊疗,再到健康管理都将产生深远地影响,表现在新药研发效率大幅度的提高,疾病诊疗趋向精准化,以及健康管理实现全生命周期监测干预闭环。 药物研发长期以来深陷“三高困境”——高成本、高风险、长周期。根据权威研究统计,传统模式下,一款新药从靶点发现到最终上市平均需要10-15年时间,耗费资金高达26亿美元,而成功率却低至惊人的0.02%-10%。更令人忧心的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候选药物中,超过90% 最终因疗效不足或安全性问题宣告失败。这种低效高耗的模式严重制约了创新药物的可及性,尤其对罕见病和复杂疾病患者而言,治疗选择长期匮乏。AI技术将赋能新药研发全链条各个关键环节,极大地提高新药研发效率和效能。 一方面,不仅仅可以分析大量生物学数据(如基因组、蛋白质组数据),识别潜在的药物靶点,而且通过模拟不同化合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来筛选出最有希望的候选药物,降低实验筛选的工作量,极大提高研发效率。典型案例之一是蛋白质预测技术AlphaFold3,其AI平台将药物研发周期缩短40%-60%,成本降至传统模式的1/5-1/1034;二是英矽智能,其通过生成式AI平台Pharma.AI,在18个月内完成特发性肺纤维化药物Rentosertib(ISM001-055)的靶点发现与分子设计,成本仅为传统方法的1/101,已成功完成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治疗的IIa期临床试验,其临床研究结果已刊登在2025年6月3日的国际医学顶刊《Nature Medicine》。 另一方面,AI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建立智能化研发平台,可以预测化合物的性质,对其来优化,提高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例如,晶泰科技利用AI +机器人实验室集群,实现药物晶型预测与合成路径设计自动化,助力辉瑞确定新冠口服药Paxlovid的优势晶型;华为与翰宇药业合作,通过盘古药物分子大模型加速多肽序列筛选,突破传统研发瓶颈。 其次,AI大幅度提高临床试验效率。临床试验是新药研发中成本最高、风险最大的环节。AI技术通过数据挖掘、患者分层和试验设计优化,正逐步攻克这一“死亡之谷”。AI技术赋能临床试验,无论是提高招募效率,还是优化试验设计,尤其是在处理和分析临床试验数据方面表现突出,能够更快地识别治疗效果和潜在副作用。例如,BenevolentAI通过基因表达分析快速锁定抗炎药巴瑞替尼用于COVID-19治疗,该药物最终获得紧急授权使用。而PathAI的PathExplore工具从病理图像量化纤维化区域,并优化生物标志物分析。而英矽智能在Rentosertib的IIa期试验中,AI辅助设计的探索性生物标志物分析成功验证了TNIK靶点的生物学机制。 2)AI将对医疗产生革命性影响,疾病诊疗趋向精准化,实现早期的精准诊断,并据此进行精准治疗。 首先,通过对影像分析(如CT、MRI、X光等)与应用深入渗透,AI技术将对疾病诊断产生颠覆性影响。AI可以帮助医生对癌症、心脏病等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患者的健康数据,预测疾病与风险评估,帮助医生制定预防的方法,以此来实现治未病的目标。联影智能的uAI Breast系统对乳腺癌的钼靶检测敏感性达98.7%,特异性97.3%,在上海瑞金医院的临床实验中,将漏诊率从8.2%降至1.3%;推想科技的肺部CTAI系统在新冠疫情中,对磨玻璃影的检测速度达2秒/例,病灶定位误差 其次,AI技术将促进精准医疗的普及。一方面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组信息,AI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升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另一方面,AI能够基于患者的病史和生物标记物,推荐最佳的药物和剂量,优化治疗方案等,以此来实现精准医疗。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的MSK-IMPACT系统,结合肿瘤基因测序与临床数据,为晚期患者推荐靶向治疗的有效率达63%,较传统方案提升28%;诺华的Kymriah CAR-T疗法通过AI优化T细胞制备参数,使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完全缓解率从52%提升至71%,治疗周期缩短40%。2024年FDA批准的AI驱动化疗剂量调整系统,基于患者药代动力学数据实时优化给药方案,使结直肠癌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下降35%。 3)AI将改变健康管理范式,不仅实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而且AI+中医药助力健康管理个性化升级。 首先,AI将对健康管理产生颠覆性变革。AI主导的健康管理应用不但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健康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且能实现患者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美敦力的Guardian Connect系统通过连续血糖监测与AI预测算法,将Ⅰ型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事件减少72%;中国的“糖护士”AI系统结合动态血糖与饮食运动数据,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率从41%提升至68%,医疗费用年均节省3800元。2024年英国NHS推行的AI慢性肾病管理计划,通过尿液蛋白检测与肾功能预测模型,将终末期肾病发生率降低34%。 其次,AI+中医药助力健康管理升级。一方面,AI结合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用户健康数据,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为用户更好的提供个性化养生保健建议、疾病风险预警和健康干预方案,如推荐适合个人体质的食疗方案;另一方面,基于NLP技术的聊天机器人,为公众提供中医药知识问答、用药咨询、就诊指南等基础服务,提升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科普效率。另外,在互联网医院中,AI作为远程中医诊疗的重要支撑,提供智能分诊、预问诊、辅助诊断和处方建议等功能,优化线上服务流程。最后,智能诊疗设备(如四诊仪)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普及,推动中医药服务下沉至社区,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二)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异种等生物技术突破驱动创新药研发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未来10年,在政策、技术、资本的三重驱动下,我国创新药行业将迎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期,到2035年有望比肩美国,中国将成为全世界创新药的主要策源地。 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是生物技术得到突破,先进疗法不断涌现,推动创新药行业的发展。 首先,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突破,商业化应用迈入进行时。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由实验室进入临床规模化应用,欧盟首款治疗镰刀型贫血和地中海贫血的CRISPR基因编辑疗法Casgevy获批上市,标志着基因编辑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美国Vertex公司通过CRISPR编辑造血干细胞,实现胎儿血红蛋白水平提升,为血液遗传病提供“一次治疗、终身治愈”的可能。而CAR-T疗法适应症扩展至8种,通用型技术推动成本下降,从30万降至2万美元/疗程。聚焦到国内市场,科济药业CAR-T疗法实现从血液瘤向实体瘤拓展,其Claudin18.2 CAR-T在胃癌中客观缓解率57.1%;而锐正基因开发的ART001注射液(靶向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ATTR)是中国首个基于非病毒载体(LNP递送)的体内基因编辑药物,其在IIT临床试验中,7例患者均显示良好安全性,最快给药2周后致病蛋白显著下降,且脱靶风险近乎为零;另外,源品生物自主研发的人羊膜干细胞药物获批IND,针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慢阻肺,填补了国内空白。 其次,异种移植与器官工程技术得到突破,正迈向临床应用。美国麻省总医院成功将基因编辑猪肾移植到人体,有望给肾衰竭病人带来重生;密歇根大学实现猪心体外存活超24小时,推动解决器官短缺难题。而国内也取得突破性进展,云南农业大学魏红江团队开发出全球首个通过10个基因修饰的异种器官供体。华中科技大学陈刚团队的猪肾—猕猴移植存活184天,突破“6个月长期存活”国际标准。空军军医大学窦科峰团队完成全球首例基因编辑猪肝原位移植,术后肝功能指标逐步恢复;清华长庚医院团队实现猪肝肾联合移植,移植肾工作超7天,为多器官联合移植奠定基础。 再者,mRNA技术的多元化拓展,助力攻克疑难杂症。艾美疫苗利用大模型优化mRNA疫苗序列设计,结合实时变异监测数据流预测病原体进化方向;中科大王育才团队开发mRNA“反向疫苗”,通过体内原位诱导免疫耐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 总之,生物科技领域国内呈现不断追赶国际发展趋势,在不少细分领域甚至超越国际水平,先进疗法在我国将此起彼伏,不断涌现,是推动创新药行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图13 CRISPR基因编辑疗法Casgevy治疗镰刀型贫血和地中海贫血 从宏观的市场角度看,中国创新药市场爆发式扩容。根据医药魔方和东吴证券的测算,2024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约5500亿元(院内销售+院外销售+BD首付款),预计2030年将突破2万亿元,2035年有望进一步攀升至3.5万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从3%提升至15%,海外收入占比将超40%。另外,从行业的角度看,整个产业高质量发展。首先,从技术层面看,AI设计的“first-in-class”药物占比超30%,基因编辑疗法获批5-8个适应症,细胞治疗在实体瘤领域有效率超50%。其次,从产业层面看,将形成3-5家全球TOP20药企,50家以上Biotech企业实现盈利,长三角、粤港澳成为全世界创新药产业高地。再者,从国际层面看,中国主导2-3项国际标准,中国临床试验数据被FDA/EMA接受度超80%,全球创新药管线年中国将成为全球创新药研发的核心策源地,实现从“制药大国”到“创新强国”的质变。 (三)国家政策层面:“三明模式”向全国推广将促进医疗健康供给和消费的分层重构,改变患者就医行为的同时,也对公立医院用药结构产生颠覆性影响,还将促进分级诊疗和民营专科医疗的发展。另外,我国医药支付体系将会深化改革,以基本医保为主导、商业健康险等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加速,为创新药支付提供增量资金来源,未来10年创新药将加速扩容。 1)“三明模式”向全国推广将促进医疗健康供给和消费的分层重构,改变患者就医行为的同时,也对公立医院用药结构产生颠覆性影响,还将促进分级诊疗和民营专科医疗的发展。 2010年,福建省三明市在面临医保基金亏空1.43亿元、药品价格虚高、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固化等多重困境下,以药品耗材治理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医生回归看病角色,药品回归治病功能,最终实现了“三医”联动(医疗、医保、医药协同改革)改革的成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明医改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习多次给予高度肯定。2024年以来,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多次强调要推广三明医改经验。但是,“三明模式”的推广,医院诊疗行为将彻底改变,医院用药结构也将发生巨变,基层医疗市场发展加速,同时民营医疗转向专科化。 首先,对医疗端来说,药占比下降,基层诊疗大幅提升。由于医院薪酬与激励机制改革,“以药养医”转向“健康绩效”考核,医院药占比大幅下降。另外,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分级诊疗体系构建,完善分级诊疗体系,通过“专家下沉、病种下沉、管理下沉”,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跨越式发展,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比从改革前的35%提升至2023年的58%。 其次,三明市公立医院用药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总体呈现“两降一升”,化药及仿制药和中药占比下降,生物制品(创新药)占比上升。一是化药及仿制药占比从2017年的84.97%下降至2024年的71.37%。二是中成药从2017年的9.03%下降至2024年的5.31%,中药注射剂等中药辅助用药基本被挤出市场,仅留下心脑血管、骨科、安神助眠类、妇产科用药等疗效比较确定的中药口服药。三是生物制品及创新药从2017年的5.99%上升至2024年的23.33%,而且创新药比例逐年提高,其中包括抗肿瘤药物、自身免疫疾病、糖尿病药物等。 再者,处方量整体下降,但结构优化,更符合临床需求。表现之一是大处方减少,监管加强后,单张处方的药品数量减少(如从平均3-5种降至2-3种)。其二是处方结构得到优化,更倾向于合理用药,处方合格率从2011年65%升至2023年92%,不合理西药处方量下降,中医处方量上升。其三,基层处方上升,2024年,全市基层医疗机构高血压、糖尿病长处方占比达 55%,单次处方用药量平均增加1.5倍。最后,线上处方、AI辅助生成处方成为发展的新趋势。2024年线%处方由AI辅助生成(慢病管理优先)。 最后,民营医疗转向专科化和连锁化。由于三明市建设分级诊疗体系,通过县域“医联体”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导致公立基层服务分流患者,从而挤压民营诊所生存空间,民营诊所向专科化和连锁化转型。一是个体诊所则需通过特色专科(如中医妇科、疼痛专科)吸引细分客群。数据显示,民营诊所转型聚焦口腔、眼科、医美、中医等政策鼓励的领域,形成品牌效应,成功转型诊所中73%形成专科优势。二是连锁诊所凭借规模效应和标准化管理占据优势。 早在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制度方向。目前,虽然我国已经构建了覆盖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但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依旧薄弱。因此,从2024年开始,国家医保局便一直强调要健全“1+3+N”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2024年11月,医保局将建立医保预付金制度和积极赋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提上日程,旨在缓解创新药械支付端压力。2025年7月1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强调要加大创新药研发支持力度、支持创新药进入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和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支持创新药临床应用、提高创新药多元支付能力等,为商业健康险发力创新药支付打了一针强心剂。 由于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起步较晚,目前其力量还比较单薄。2023年商业健康险医疗费用支出在全国医疗总费用(90575.8亿元)中仅占4.25%(3849亿元),而美国2022年个人商保支出1.29万亿美元,占比约40%。另外,瑞士占比30%,荷兰占比15%。而且商业健康险对创新药支付规模也远低于其在医疗总支出的支付规模(3849亿元),根据《中国创新药械多元支付白皮书(2025)》,2024年创新药市场规模约1620亿元,商业健康险对创新药的支付总额约124亿元,仅占整体创新药市场规模的7.7%。 未来10年,伴随着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推进,商业健康险将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并推动创新药行业不断前进。随着商业健康险地位越来越重要,商业健康险发展速度将会加快,不仅商业健康险的规模将会发展壮大,而且其生态创新也会不断涌现。首先,产品创新迭起,带病体保险、中老年专属保险、药企合作险、民营医院定制保险、健康险+服务模式等将会得到普及。其次,医保、医院等数据互通推动AI风控会成为标配,应用AI优化精算模型能够精准预测带病体理赔风险,AI自动审核特药申请提高核赔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再者,支付方式创新将成为常态,例如,一站式保险理赔支付、支付协同支持外购药责任拓展、按疗效与用量定价付费、药企合作共付机制等支付模式。因此,商业健康险对创新药支付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支付能力逐渐提升,创新药的可及性也会渐渐提高,创新药市场未来10年将会加速扩容。 (四)银发经济快速发展,以1962-1975婴儿潮一代为主的新退休人群是具备高消费能力和多元健康需求的群体,为银发经济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需要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形成产品和服务闭环,实现从“卖产品”到“卖健康”蜕变,才能捕捉银发经济的市场机会。 首先,新退休人群数量巨大。截至2025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3.1亿人,占总人口22%,65岁及以上人口为2.2亿,占比15.6%,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35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超30%,我国将进入超级老龄化阶段。其次,近期国家和地方出台多项大力支持银发经济的政策。202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202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积极发展银发经济”列为首要任务,并明确六大任务,包括扩大适老产品供给、完善养老金融体系、培育银发人才队伍等。30个省份将银发经济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从土地优惠、税收减免到专项贷款,全方位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最后,银发经济规模预计快速突破。根据《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预测,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将突破30万亿元,占GDP比重达10%,到2050年有望突破80万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老年消费市场。其中,银发人群医药健康市场占比35%,因此与银发经济相关的医药健康市场也是万亿级别。而超过3亿的新退休人群中75%有一种以上慢病,典型受益赛道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心脏病、高尿酸血症及痛风、骨质及关节、康复等,将拉动创新药、疫苗和器械板块的需求。对医药企业的机会包括适老化设计的健康产品需求、院外渠道的服务和产品需求。 2)银发经济的特征非常典型,人群高消费潜力与需求多元,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一是新银发人群代际特征明显,具备高消费潜力。1962-1975年出生的“新退休人群”约3亿,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大学生,完整享受改革开放红利,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充足的财富储备、更开放的消费观念、更高的消费能力,推动消费模式从“生存型”向“品质型”跃迁。 首先,刚性需要与弹性需求共舞。一是医疗健康需求兴起: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健康管理、康复机器人等;其二是养老照护需求爆发:超4400万失能老人,居家或机构养老照护、护理机器人、长期护理险等;三是基本生活服务的适老化改造等与老年人口规模正相关,如智能轮椅、跌倒报警器、监测手环等成为消费升级焦点;最后,智能辅具新兴场景加速渗透:可升降护理床、语音交互血糖仪等。 其次,消费升级趋势显著。我国月收入4000元以上的退休人群达1.5亿,高净值退休群体(月收入超1万元)达2200万,构成核心消费力。中高收入老年群体推动品质化需求,高端养老社区、老年旅游、智能穿戴设备、老年食品、抗衰老产品等细分市场快速增长。 再者,精神与社交需求凸显。老年教育(如老年大学)、社交娱乐(广场舞、线上社群)、心理咨询等服务需求上升。 最后,代际差异明显。年轻老人(60-75岁)更倾向活跃消费(科技产品、自驾游),高龄老人(80+)侧重医疗护理。 三是,在人群高消费潜力与需求多元的驱动下,叠加人口数量巨大,银发市场空间巨大,增长动能强劲。目前,我国每年新增退休人群超2000万,远超新生儿数量,十年后退休人口将突破4亿。2024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达到8.3万亿元,约占全国GDP比重的6%。预计到2025年,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将突破10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15%。总之,中国银发经济增长动能强劲,健康医疗、智能养老、文娱旅游成为银发经济三大核心赛道,分别占比35%、28%和20%。 3)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形成产品和服务闭环,实现从“卖产品”到“卖健康”蜕变,才能捕捉银发经济的市场机会。 在银发经济驱动下,药店产品结构将呈现“药品+器械+服务+保险”的立体化特征,市场获取的核心是通过以需求分层为基础的精准市场洞察、技术深度赋能、政策协同下的资源整合,从而构建“药店+医院+保险”的闭环,最终实现从“卖产品”到“卖健康”的蜕变。 一是慢病管理服务成为核心,血糖仪、血压计、血尿酸检测仪等蓝牙智能设备将成为药店标配,NFC芯片药品(扫描播放用药视频)、分药盒智能提醒设备需求激增,针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推出“检测设备+药品+营养补充剂”捆绑包,提升客单价与黏性。 二是智能健康监测设备需求激增,引入适老化智能设备,如智能手环、蓝牙智能监测设备、AI健康监测仪、非接触式睡眠监测仪等实现数据实时同步,为患者提供“监测-干预-跟踪”闭环服务。 三是保健品、健康食品、抗衰产品市场爆发,功能性保健品(如辅酶 Q10、胶原蛋白)、健康食品(如无糖食品、膳食纤维)及NMN、麦角硫因、AKG等科技抗衰产品。 四是中医药养生产品升级,人参、黄芪、灵芝孢子粉等中药材通过提纯技术开发出高生物利用度剂型,枸杞、黄精、铁皮石斛等药食同源产品融入预制养生汤包、低糖糕点,满足“便捷+功能”双重需求。 五是适老器械与居家护理产品及其AI改造升级版本,传统适老辅具轮椅、电动护理床(带腰部舒缓功能)、助行器、制氧机、助听器等需求量大,智能化升级改造适老辅具加入防跌倒传感器的智能轮椅、防滑助起马桶、拇指操控智能轮椅、智能护理机器人、呼吸机对接AI医生平台实现紧急预警等提供弹性需求。 六是健康服务与健康险相融合,提供全周期闭环服务,例如健康管理、慢病监测等与疾病险、健康险、长期照护险相融合,提供全周期闭环服务。 总之,未来成功的药店将是健康数据管理者、医疗资源整合者、银发消费引领者,其竞争力不仅在于产品丰富度,更在于能否通过专业服务构建不可替代的信任关系。这一过程中,中小药店需聚焦细分市场(如县域慢病管理),而头部连锁企业可通过生态化布局(如“药店+医院+保险”闭环)确立行业标杆,实现从“卖产品”到“卖健康”的蜕变。 (五)我国医药健康产业国际化加速与转轨并行,除了欧美等传统优质市场,以东南亚、非洲、中东、拉美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也将成为医药健康产业必争蓝海市场。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基本医疗覆盖率扩大、健康意识提高等背景下,新兴市场整体将呈较快增长趋势,而我国医药健康产品和服务在新兴市场的机会呈现多维度、多层次的特征,覆盖药品、医疗器械、中医药、数字医疗等多个领域,且与“一带一路”倡议形成深度协同。 “一带一路”国家对仿制药与基础医疗设备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巨大,对中国企业来说简直是一片蓝海。依托地缘、成本和技术优势,中国企业通过在东南亚、非洲建设仿制药与原料药基地或产品出口占领当地市场,如科伦药业在缅甸设厂,复星桂林南药复方青蒿素出口非洲助力疟疾防控。而中东欧、拉美则对疫苗、慢性病药物缺口大,而且其支付能力较强、政策宽松,阿联酋已接受中国临床数据,成为肿瘤药、疫苗重点市场或通过技术转让输出中国标准,例如,国药集团阿联酋疫苗项目的技术输出。 2024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占出口总量41.2%。其中东盟(+5.7%)、非洲(+10.9%)、拉美(+11.4%)需求旺盛,尤其西药制剂在东盟增速达11.4%。 首先,东南亚医药健康市场基层与高端医疗需求并存,受老龄化加速的驱动,未来增长较快。 2025年,东南亚医药健康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1000亿美元,未来5年增速有望维持在6%-7%。东南亚市场的需求特征是老龄化加速,传染病与慢性病并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攀升,而医疗资源又分布不均。其中,印尼、越南等国基层医疗设备缺口显著,泰国、马来西亚对高端医疗服务需求旺盛。 而中国的优势在于仿制药、医疗器械、数字医疗产品性价比高,例如,绿叶制药的思瑞康在印尼市场占有率超30%,迈瑞医疗等的超声设备医疗器械已进入当地主流医院、腾讯觅影在马来西亚推出AI辅助诊断系统,降低基层误诊率。目前,布局东南亚市场能够享受政策红利,RCEP协定降低关税壁垒,东盟国家鼓励外资参与医疗基建。复宏汉霖通过合资模式在印尼建立PD-1生产线,享受当地税收优惠。 其次,非洲医药健康市场基础医疗需求旺盛,通过本土化生产与公共卫生合作,填补基本医疗需求。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数据,2025年非洲医药健康市场规模将达到2590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以年均8.3%的速度增长。非洲市场的需求特征是基层医疗设备空白,基础医疗设备(如注射器、血糖仪)严重依赖进口,便携超声、AI辅助诊断设备需求迫切,对疟疾、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控需求迫切,其中,南非、尼日利亚等国慢性病管理市场快速增长。 中国企业具备成本优势,依靠产能输出,占领当地市场。由于长距离跨国运输物流成本高,需通过产能本土化降低成本。天康医疗在卢旺达建立自毁式注射器工厂,产品获WHO预认证,覆盖非洲50%以上疫苗接种需求;复星医药在科特迪瓦建设抗疟疾药物生产基地,带动当地药品价格下降30%。 再者,中东医药健康市场支付能力强,未来较快增长,需聚焦高端医疗与生物类似药蓝海。 2025年中东医药健康市场市场规模预计超过600亿美元,未来5年增速预计达6.9%。中东市场的需求特征是阿联酋、沙特等国医疗支出占GDP比例达3.4%-4.5%,但高端设备(如手术机器人)和创新药依赖进口。糖尿病治疗市场规模超330亿美元,且支付能力强。 中国企业凭借成本和技术优势,通过与本地企业合作或审批准入取得突破。沙特“2030愿景”计划投资34亿美元发展本土制药业,中国原料药企业可通过CMO模式参与胰岛素、疫苗本地化生产。华东医药与Julphar合作,在中东17国推广利拉鲁肽注射液。 最后,拉美医药健康市场医疗设备替代升级空间大,通过“设备 + 平台”模式切入本土市场。 拉美医药健康市场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美元。拉美市场的需求特征为巴西、墨西哥等国医疗设备国产化率不足40%,远程医疗渗透率仅15%,而乳腺癌、登革热等疾病筛查需求迫切,POCT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8亿美元。 中国企业技术和成本优势凸显,依靠产品出口和平台建设占领当地市场。巴西“数字健康2030计划”投入10亿雷亚尔支持远程医疗基建,中国企业可通过“设备+平台”模式(如AI乳腺癌筛查系统)切入市场。山外山血液透析机在巴西私立医院渗透率达18%,价格较欧美品牌低30%;热景生物的登革热检测试剂获巴西“Best Stands铜奖”,占据当地12%市场占有率;微创脑科学的神经介入产品获墨西哥COFEPRIS认证,成为首个进入拉美神经介入市场的中国企业。 未来已来,面对产业的重大变革,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积极拥抱变化,才能在变化中找到新的突破方向。 产业洪流激荡,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经济新周期宏观环境和医药行业不可逆的剧变,企业唯有快蜕变才能迅速适应环境,顺利穿越周期。